
前幾天有人問我:「近期是美國GDP高點,是否不要放太多錢在股市。」
我開玩笑地告訴她:「美國GDP這幾十年都是持續增加,哪一次不是高點?」
言下之意,是「相對高點」比「絕對高點」更重要,長期投資才是獲利的關鍵!
但有些人可能還是會覺得GDP的高點,有可能代表景氣過熱,會損害報酬率。
既然如此,那我們就來使用「巴菲特指標」,認真看待一下「美國GDP」與「美股」之間的關係。
文章目錄
巴菲特指標是什麼
巴菲特指標 (Buffett Indicator Ratio;BI),是透過股市總市值(TMC)和 GDP 的比例,用來評估整體股市是昂貴或便宜。
2001 年華倫·巴菲特於 在《財富》文章中提出了這個指標,當時他認為這指標「可能是在任何特定時刻衡量估值水平的最佳單一指標」。
巴菲特指標 (BI) = 總市值(TMC) / GDP x 100
至於比例要怎麼判斷,網路上有很多種版本,我先以財經M平方及investopedia的版本來舉例:
- 75%~90% :合理區間
- 超過 120% :股市遭到高估

那麼…如果真的用這個指標來當作買賣的依據,會發生什麼事呢?
你會發現2014年11月超過120%,理論上應該要賣掉持股。
賣掉之後,2014/11~2015/7都在120%上下擺盪,2016/1曾經降到104%,但還是離合理區間很遠,2016/11又再次回到120%以上,此後就再也沒低於120%
若遵照這個指標,你從2014/11賣掉持股至今,你都是空手狀態。
但同期美股S&P 500指數,已經從2014/11/28的2067.56,一路成長至2024/5/14的5,221.42,是原本的2.5倍!
換句話說,若遵照這個指標來買賣,你的財富很有可能因此少賺很多錢!

修正後的巴菲特指標
這幾年因為巴菲特比率一直呈現上升趨勢,因此究竟要用多少比例來判斷高估或低估,一直受到激烈的爭論。
Gurufocus投資網站曾公佈過他們的優化後的巴菲特指標,定義如下:
比率= TMC /(GDP + TA) | 估值 |
比率 <= 68% | 被嚴重低估 |
68% < 比率 <= 88% | 被低估 |
88% < 比率 <= 107% | 估值在合理範圍內 |
107% < 比率 <= 126% | 被高估 |
126% < 比率 | 被嚴重高估 |
補充說明:TA代表美聯儲的總資產
當然,還有另一種改良後的巴菲特指標,是滾動式的比例,只要畫出一個長期向上的趨勢線,再透過1~2個標準差,就可以畫出有如五線譜的區間。

總結
用巴菲特指標來判斷股市狀況,進而判斷買賣時機,乍聽之下好像很合理;但實際上不管怎麼畫,你都會發現這個指標很難用來當作買賣的依據,因為只要錯過少數幾天的最佳交易日,績效就會大幅輸給大盤市場。
何況這幾年算出來的比例都偏高,而且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,一旦錯過了這幾年的漲幅,你的財富也將大幅落後於整體市場,完全得不償失…
事實上,2013 年巴菲特本人就承認過:「它並不那麼精確」,而他旗下的波克夏公司,也在這幾年指標數值偏高的情況下陸續購買股票。
因此,巴菲特指標只能當作眾多市場指標之一,就像 VIX 波動、恐懼與貪婪指數等,可用來理解市場的現況,但無法用來當作買賣的依據。
延伸閱讀
- 貪婪指數是什麼?「CNN恐懼與貪婪指數走勢圖」如何查詢?股票新手判斷進出場,就靠這一招!
- 不了解投資心理學?難怪你總是賠錢!一次看懂12種認知偏誤,強化你的心理素質!
- 投資正確心態:你需要的不是投資紀律,而是減少決策次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