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希望透過定期定額存股獲利嗎?開始定期定額投資前,請先確保你知道正確的使用方法囉!
當手上資金不夠多時,定期定額可以讓我們有紀律地投入,並且持續累積資產,所以很多投資人都會使用這個投資策略。
但是,當市場開始出現不穩定的變化時,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就會出現,出現類似以下的聲音:
最近股市大跌,定期定額是不是先停扣比較好?
又或者,你在沒有搞清楚定期定額的「假設前提」之下,就貿然投入,導致獲得比單筆投入還差的結果,甚至是賠錢或血本無歸!
雖然很多人都說定期定額有很多優點,但也有達人專家分析過「定期定額缺點」,其中還點出錯誤的「定期定額迷思」。
因此,這篇文章將會帶你一起破解常見的定期定額迷思,幫助你有效地運用定期定額策略,以免錯誤的觀念導致過高的期待。
【本文為富邦證券合作邀稿,定期定額投資美股優惠請見文章最下方】
文章目錄
單筆投入/定期定額/分批投入的差別
首先,我們必須先搞懂「單筆投入」、「定期定額」、「分批投入」的差異在哪:
- 單筆投入,是指將能投入的閒置資金一次投入
- 定期定額,是指定期投入固定資金
- 分批投入,是指將閒置資金依照不同時段分批進場,又稱為平均成本法
投入方式 | 單筆投入 | 定期定額 | 分批投入/平均成本法 |
全名 | Lump Sum Investing | Systematic Investment Plan | Dollar Cost Averaging |
簡稱 | LSI | SIP | DCA |
定義 | 將閒置資金一次投入 | 定期投入固定資金 | 將閒置資金延後分批進場 |
補充說明:
根據Vanguard基金公司的說明,業界常會把「分批投入」和「定期定額」混為一談,因此許多人也會把「定期定額」稱為 DCA (Dollar Cost Averaging) 策略。
但因為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,多數人提到的「定期定額」缺點,實際上卻是「分批投入」缺點,所以本文會將兩者分開探討,以免錯怪了定期定額。
參考資料:Invest now or temporarily hold your cash?
當你釐清了這三者策略的差異後,接下來,我將和你分享常見的6大定期定額迷思。
看完之後,不妨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也有這些誤解吧!
- 定期定額一定不會賠錢
- 定期定額就是分批投入,可提高報酬率
- 定期定額長期會鈍化,不如擇時進出
- 定期定額的金額必須固定
- 定期定額選波動大的市場,獲利更容易
- 定期定額未必能降成本,所以遇到高點就停扣
定期定額迷思1:定期定額存股一定不會賠錢
雖然定期定額被認為是適合多數投資人的策略,但它其實不適用於所有的投資。
有哪些投資不適合使用定期定額呢?
不適合類型1:投資目標太短
定期定額投資需要一段時間來累積投資報酬,因此不適合短期投資。
如果你的投資目標是短期的 (譬如1年、3年或5年內),那麼定期定額有可能來不及分散時間風險,仍然有賠錢的可能。
補充說明:
根據美國股市歷史紀錄(1936/12/31~2021/12/31)顯示,正報酬機率如下:
● 持有6個月:69.5%
● 持有1年:77.5%
● 持有3年:87.3%
● 持有5年:92.6%
如果想要透過定期定額賺錢,建議至少拉長時間至5年以上,才能提高勝率至9成以上。
不適合類型2:長期沒有向上成長的標的
當你選的標的長期有可能下跌,就算使用定期定額,仍然會賠錢。
因為我們追求的不只是平均成本愈來愈低,而是必須有紀律地投入資金,讓整體資產可以長期增加。
譬如:股市屬於長期向上成長的市場,但原油、礦業、原物料等市場則未必有此特性。
不適合類型3:風險過度集中的市場
即使你選的標的是長期成長的標的,但如果是集中投資在單一個股、單一產業或單一國家,長期來說仍有衰退甚至是倒閉的風險。
舉例來說:
- 1990年代日本曾是世界經濟強權,但後來迎接失落的三十年
- 2000年網路產業泡沫,多家網路公司倒閉
- 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倒閉
-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,烏克蘭股票交易所曾關閉5.5個月
- 2023年美國三家銀行(銀門/矽谷/簽名)倒閉
延伸閱讀:
● 存金融股好不好?存股之前沒思考這6件事,小心和你想得不一樣!
● 俄烏戰爭爆發後,烏克蘭股市/房市/貨幣發生什麼變化?這些經驗,值得台灣人借鏡!
因此,定期定額策略有一個很大的前提,那就是:
投資標的必須長期向上成長,並且分散投資,否則有可能愈攤愈平,甚至變成壁紙
定期定額迷思2:定期定額就是分批投入,可提高報酬率
有些人因為害怕買在高點,所以把資金拆分成不同等份,分批於不同時間投入。
但這其實不算是「定期定額」,而是「分批投入」。
真正的「定期定額」,是指定期 (通常是每個月的某個日期) 扣款固定金額 (例如1萬元),把手上的閒錢「全部投入到市場」。
以下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兩者的差異:
● 定期定額:假設每個月能存下1萬元,於是每月把1萬元全數投入
● 分批投入:假設手中有12萬元,每月投入1萬元,花1年的時間才投入完畢。
許多專家都提到:在預期報酬為正的市場中,「分批投入」的報酬率比「單筆投入」還要來得差。
Morningstar 的 Kowara 和 Kaplan兩位專家就曾回顧1926/01~2016/08的市場,發現平均10 年 (120個月)的時間內,「分批投入」只有 10% 機率可勝過「單筆投入」。
補充說明:
下圖的分批投入(DCA)策略,是將總投資金額分散到2個月 ~ 120個月,非本文所說的「定期定額」。
為什麼會這樣呢?
這是因為將閒置資金分批投入,等同於「擇時交易」,會拖累「資金的投資效率」。
因此,若以「提升報酬率」的角度來看,應該要避免「分批投入」,並且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則:
把資金盡早投入長期向上的整體市場,才能盡早參與市場的複利效果
補充說明:
投入手中的全部資金,雖然可以提升資金效率,但其實也算違反人性。
如果真的害怕買到高點,不妨先做好資產配置,調整股債比例,以降低股市的波動度,次佳策略才是透過分批投入來讓自己感到安心。
定期定額迷思3:定期定額長期會鈍化,不如擇時進出
定期定額的攤平效果,會隨著投入金額愈大,變得愈不明顯,因此有人又稱為「長期鈍化」。
舉例:
假設我們每月投入1萬元,投入第100次時,新的1萬元只佔總資產100萬元的1%,所以新資金對於平均成本的影響非常有限。
所以…有些人可能會認為:
因為定期定額具有長期鈍化效果,不如挑選時間低買高賣。
但這種說法其實是忽略了定期定額的初衷:
定期定額的主要目的,是為了在時間上分散風險,而不是為了攤平成本。
即使後期投入的資金,可能導致「總金額占比下降」,或者「平均成本上升」,都不應該影響我們的定期投入。
畢竟我們都無法預測市場,而且手上的資金有限,無法在一開始就投入大量資金,所以才選擇拉長投資時間到10年、15年、20年以上,同時「提高累積本金」及「提高投資勝率」。
前期:累積本金少、投資時間短、投資勝率低
後期:累積本金多、投資時間長、投資勝率高
補充說明:
根據1926~2019年的美股歷史數據顯示:當你拉長投資時間,就能提高整體市場的投資勝率。
倘若整體市場的投資時間可拉長到15年或20年以上,過去這段時間的投資勝率就有可能接近100%…
舊資金投入 + 新資金投入 = 整體投資的成果
換句話說:
後期投入的新資金,與前期投入的舊資金相比,雖然參與市場的時間較短,但它們負責持續擴大資產,所以大幅提升了整體投資的成果。
這就好比股息再投資,哪怕只有一點點配息,只要能夠再投入,效果都會比沒有再投資好很多。
如果因為長期鈍化,就放棄定期定額,甚至改為擇時進場,就等於放棄了拉長投資時間提高整體市場投資勝率的可能性!
延伸閱讀:被動投資是什麼?與主動投資差異在哪?有何優缺點?這些證據都告訴你:該做ETF指數化投資了!
定期定額迷思4:定期定額的金額必須固定
雖然我們常說「定期定額」,但事實上,重點不在於「金額」,而在於「定期」。
否則,假設我們現在每月投資5000元,過了15年後還是只投資5000元,那麼以通膨率來換算的話,投入的新資金反而是縮水的。
更好的做法是:
當我們手上有多餘的閒錢,或者經濟能力提升,就要投入更多的資金
定期定額迷思5:定期定額選波動大的市場,獲利更容易
定期定額遇到「微笑曲線」時,才能發揮降低成本的效果,因此有些人認為:
選擇波動大的市場,更容易降低成本、提升報酬率
但事實上,如果市場波動很大,卻沒有長期大幅成長,或者沒有分散風險,報酬率反而有可能會比較差。
舉例:
1. 巴西股市的波動度比美國股市、全球股市還要高,但長期的報酬率卻沒有比較好。
2. 俄羅斯股市的波動很大,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時,許多人想要危機入市,並且定期定額投入俄羅斯ETF,殊不知…後來俄羅斯ETF及相關基金都被清算下市。
延伸閱讀:俄羅斯槓桿型ETF (RUSL)清算下市,我能拿回多少錢?
定期定額迷思6:定期定額未必能降成本,所以遇到高點就停扣
定期定額遇到「微笑曲線」時,可以發揮「降低成本」的效果。
但…你知道嗎?
如果市場沒有出現微笑曲線,而是長期「向上成長」,你的平均成本其實是愈來愈高!
那麼…當我們遇到長期向上成長的市場,難道我們要為了「降低成本」,而放棄停扣,甚至離開市場嗎?
聽起來很不合哩,對吧?
但事實上,確實有很多人看到股價愈來愈高時,會因為害怕被套在股市高點,而在「看起來相對高點」時放棄停扣。
因此,比「降低成本」更重要的,是長期待在「向上成長」的市場,以便持續增加手中的資產!
- 微笑曲線:定期定額可以降低成本
- 向上成長:定期定額可以有紀律地增加資產
總結:大部分的定期定額缺點,來自於人們的誤解
雖然定期定額是很常見的投資策略,但許多人因為對它有很多的誤解,導致效果不佳。
常見的定期定額迷思包括了:
迷思一 | 定期定額一定不會賠錢 | 定期定額不適用以下類型投資:投資目標太短、長期沒有向上成長的標的、風險相對集中的市場 |
迷思二 | 定期定額就是分批投入,可提高報酬率 | 把資金盡早投入長期向上的整體市場,才能盡早參與市場的複利效果 |
迷思三 | 定期定額長期會鈍化,不如擇時進出 | 後期投入的新資金,負責持續擴大資產,所以大幅提升整體投資的成果 |
迷思四 | 定期定額的金額必須固定 | 重點不在於「金額」,而在於「定期」 |
迷思五 | 定期定額選波動大的市場,獲利更容易 | 如果市場波動很大,卻沒有長期大幅成長,或者沒有分散風險,報酬率反而有可能會比較差 |
迷思六 | 定期定額未必能降成本,所以遇到高點就停扣 | 比「降低成本」更重要的,是長期待在「向上成長」的市場,以便持續增加手中的資產 |
事實上,定期定額的主要目的,是為了在時間上分散風險,讓你能夠長期留在市場,而不是單純為了降低成本。
當你搞錯了方向,就有可能選擇停扣,甚至擇時進出市場,反而無法放大你的資產,錯過了拉長投資時間提高整體市場投資勝率的可能性。。
你是否也犯了以上的定期定額迷思呢?
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:看這篇文章之前,你有哪幾個迷思吧!
想要定期定額投資美股,該怎麼做最划算?
投資美股主要有兩個方式,一個是海外券商,另一個是國內券商複委託。
海外券商因為需要匯款手續費,人們通常會累積一定資金後,再一次匯到海外帳戶,導致資金長期閒置,延遲參與了市場。
舉例:
如果全額的電匯手續費800元,只要匯出的金額低於等值台幣8萬元,手續費率就會高於1%,因此不太適合小額投資人。
國內券商複委託則提供了定期定額的功能,方便投資人可以每月投資美股,即使是小錢,也能盡早投資。
舉例:
透過富邦證券定期定額購買美股,買進手續費優惠中,且即日起~6/30,富邦證券舉辦「存美股、基金優惠獎不完」活動,詳細活動辦法請參考富邦證券官網https://www.fubon.com/securities/hot_new/rsp-us/index.html
如果你想要投資海外股票/ETF,但是手頭資金不多,或者想要定期加碼股市,保持投資紀律,不妨直接進入下方的富邦證券官網開戶,用低成本的申購手續費,定期定額投資美股囉!
定期定額迷思FAQ
Q1:定期定額、分批投入,兩者有什麼差別?
「定期定額」,是指定期 (通常是每個月) 把閒錢「單筆全部投入到市場」。
「分批投入」,則是指將閒置資金「延後分批進場」。
以下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兩者的差異:
● 定期定額:假設每個月能存下1萬元,於是每月把1萬元全數投入
● 分批投入:假設手中有12萬元,每月投入1萬元,花1年的時間才投入完畢。
不過,業界常會把「定期定額」和「分批投入」混為一談,因此廣義的「定期定額」可能會包含「分批投入」。
Q2:哪些不適合做定期定額投資?
1. 投資目標太短
2. 長期沒有向上成長的標的
3. 風險相對集中的市場
Q3:定期定額鈍化是什麼意思?
定期定額的鈍化,是指攤平效果會隨著投入金額愈大,變得愈不明顯。
如果你還沒開過複委託帳戶,不妨參考富邦線上開複委託帳戶:https://fbstw.link/4qrb6p
警語:本文為資料整理及分享,無任何投資推薦買賣之意,投資人請獨立判斷投資風險。
延伸閱讀
#認識複委託
- 富邦證券複委託也能線上開戶?手把手圖解教學,讓你一看就懂!
- 【富邦複委託】定期定額投資美股,不再擔心最低手續費限制
- 美股複委託精選7大實用功能:定期定額、長效單、即時報價、自動退稅…其中最好用的是這個!
- 複委託投資美股,交割幣別怎麼選?台幣扣款 vs 外幣扣款,優缺點完整揭露!
#學習投資知識
- 出借股票技巧大公開 | 富邦證券借券全攻略,輕鬆賺取利息收的高效方法!
- 恐懼與貪婪指數如何查詢?股票新手判斷進出場,就靠這一招!
- 金融股存股好不好?存股之前沒思考這5件事,小心和你想得不一樣!
- 現金股利怎麼領?2張圖搞懂除權息、填權息,同場加映證券開戶優惠!
- 超簡單!不定期不定額投資,報酬率原來這樣算!(XIRR函數公式幫你1秒算出來)
- 被動投資是什麼?與主動投資差異在哪?有何優缺點?這些證據都告訴你:該做ETF指數化投資了!
- 零股怎麼買賣?零股交易時間是幾點?了解零股交易成本及優缺點,小資族也能靠股票賺錢!
- 各銀行預約換匯總整理 | 不只降低匯率風險,還能輕鬆定期定額投資美股和美元保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