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投資時,你是偏理性?還是偏感性呢?
我們都知道投資要避免不理性的行為,但人類本來就不是完全理性的動物,因此做投資決策時,往往會摻雜一些情緒和偏見。
因此,如果能夠了解投資人常犯的認知偏差,就有機會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,避免不理性的決策。
這篇文章中,我將和你分享12種最常見的投資心理與認知偏誤,幫助你了解及避免這些偏誤,以實現更好的投資回報。
看完後,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你犯過哪些偏誤唷!
延伸閱讀:主動選股比被動投資績效更好嗎?主動投資其實不是用能力換來的,而是用更高風險換來的!
文章目錄
投資心理學/行為經濟學是什麼
我在大學念經濟系時,第一堂課就提到「經濟學假設人們都是理性的」,但人們真的都是理性的嗎?
現實生活中,投資者其實常常受到不同的認知偏誤干擾,導致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,所以有很多學科開始研究人類的心理認知。
談到投資心理學,就不得不提到以下兩個領域:
- 行為經濟學(Behavioral Economics)
- 行為財務學(Behavioral Finance)
它們是從經濟學延伸出來的一門學科,結合心理學與經濟學的觀點,嘗試解釋「為何人們不完全是理性的,並且容易出現認知偏誤(Cognitive bias),導致做出錯誤的決定」。
以下將舉出12個常見的投資認知偏誤,有空不妨檢視一下自己犯了哪幾個?!
常見的投資認知偏誤
#1. 確認偏誤:只看到我們想看的
確認偏誤(Confirmation Bias),是指人們會不自覺地搜尋更多支持自己信念的資料,並且將資訊解讀成和自己信念相符的證據。
譬如:當航運業很夯時,支持航運業的投資人會找出各種現象或數據,證明航運業的未來也會持續很好,卻忽略了其他看空的聲音。
#2. 近因偏誤:把最近發生的事當成原因
近因偏誤(Recency Bias),又稱為「近因效應 (Recency Effect)」,是指人們有偏重最近的數據或經驗,而輕視早期數據或經驗的傾向。
譬如:2022年遇到「股債雙跌」的現象,很多投資人會認為債券已經失去防禦效果,卻忽略了過去90多年來只有4次出現股債同跌現象。
#3. 近鄉偏誤:認為自己的國家最好
近鄉偏誤(Home Bias),是指投資人進行投資時,通常會過度偏好本國市場,忽略了多元化投資國外市場。
譬如:多數台灣人喜歡持有台股,多數日本人喜歡持有日股,多數美國人喜歡持有美股,多數越南人喜歡持有越南股。
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?
主要是因為投資人對於海外市場不熟悉,或者嫌麻煩,所以會有投資本國市場比投資外國市場更好的錯覺。
👉延伸閱讀:指數化投資是什麼?與主動投資差異在哪?有何優缺點?這些證據都告訴你:該做ETF被動投資了!
#4. 處分效應:太早停利、太晚停損
處分效應(Disposition Effect),是指人們有太早獲利了結、太晚停損出場的傾向。
為什麼投資人會傾向「賣出賺錢的股票」,並且「保留虧錢的股票」?
這是因為投資人如果賣掉賺錢的股票,就有會「快樂」、「驕傲」的感覺;如果賣掉賠錢的股票,則會有「痛苦」、「後悔」的感覺。
人們通常是逃避痛苦,追求快樂,所以會產生處分效應的現象。
#5. 定錨效應:太過倚重或鎖定既得資訊
定錨效應(Anchoring Effect),是指人們進行決策時,最一開始的資訊(稱為錨點),會對我們的決策有很大的影響。
當我們對於價格出現定錨時,就有可能因為股票價格高於上次買入或賣出價格,而拒絕重新購買,寧願等到價格再更低時才進場。
譬如:每次台股或每股接近高點時,總有人會認為價格過高而不敢買入,反而錯過一次又一次的上漲機會。
這樣的行為有可能會讓投資者錯失機會,等不到進場時機,也無法跟上股票的長期上升趨勢。
#6. 從眾效應:跟著許多人做決定
從眾效應(Bandwagon effect),又被稱為「羊群效應」(Herd behavior),是指人們受到多數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动影響,而跟從大眾之思想或行為。
據說土耳其東部的某個村莊,曾經發生過上千隻羊群集體自殺的案例:當第一隻羊不明原因往山崖跳下,其他羊還沒弄清楚前一隻羊為何要跳下,就一頭接一頭地往山崖下跳。
投資市場中也常常發生這樣的案例,包括鬱金香投資事件,以及前幾年很火紅的幣圈,當人們看到其他人都買,而且價格愈來愈貴,因此也一窩蜂購買。
#7. 損失趨避:不賠錢比賺錢更重要
損失趨避(Loss Aversion),是指人們對於避免金錢損失的欲望比賺錢還有強烈的傾向。
談到損失趨避的心態時,通常也會談到稟賦效果(endowment effect),它是指人們擁有一樣物品時,對該物品價格的評估會高於「未擁有者」,因此容易高估它的價值,捨不得割捨手中已擁有的東西。
譬如:害怕損失的心理感受,讓多數人寧願選擇更穩定的選項,因此選擇固定收益型商品,犧牲了股市更高的獲利成長;若股票賠錢時,也很難下定決心「止損」,所以會偏好維持現狀。
#8. 過度自信: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
過度自信(Overconfidence),是指人們常會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,因此容易導致錯誤的決策。
當人們對於自己的判斷過於自信時,常常不會體認到自己有判斷能力不足的現象,進而喪失了修改或增進判斷正確性的機會。
譬如:許多投資者會自認可以掌握買賣時機點,因此進行頻繁交易,但通常都是買在相對高點,賣在相對低點。
補充說明:
Lichtenstein, Fischhoff and Philips (1982)曾發現,當詢問受訪者一些問題時,受訪者會傾向高估他們答對的機率,即使受訪者認為他們一定答對時,通常答錯的機率仍高達 20%。
Taylor(1989)發現90%的駕駛員認為自己的技術在平均之上,一旦駕駛員有這樣的想法,遇到需要會車時,就有可能因為認為一定能通過,因此就快速開過去,結果反而產生擦撞。
Weinstein(1989)發現人們會低估自己罹患嚴重疾病的機率,如愛滋病或心臟病,而這樣的低估會讓我們輕忽身體保健的重要性。
與過度自信相類似的是樂觀偏誤(Optimism Bias),它是指低估壞事在自己身上發生的機率,認為壞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。
#9. 沉沒成本:無法放棄已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
沉沒成本(Sunk Cost),是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,人們通常會把這種成本,看得比未來可能賺取的金錢還重要。
當我們面對沉沒成本時,必須先學會放棄,未來才會有轉機。
譬如:當原本買的個股賠錢時,很多人就算知道投入整體市場,長期可以賺到更多錢,卻不願意賣掉賠錢股票,轉入更賺錢的整體市場。
#10. 結果偏誤:以成敗論英雄
結果偏誤(Outcome bias),是指用結果去評斷決策的好壞,而非真的考量決定是否正確,換句話說,就是以成敗論英雄。
譬如:很多主動投資者賺到錢之後,就會誤以為是自己的投資策略很有效果,但其實有可能是結果偏差,這次有效不見得下次還會有效。
#11. 心理帳戶:相同金錢,卻出現不同價值
人們會習慣把金錢分配給不同的「類別」和「用途」,並且用不同的「態度」對待相同價值的金錢。
換句話說,我們的內心會自動判定:
某些類別帳戶的金錢值得多花費,某些類別帳戶的金錢則不值得多花費。
但如果用理性的角度來看,這些金錢都具有同樣的價值,只是人們卻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及處理。
譬如:
1. 當人們使用信用卡支付時,通常會比用現金購買更多
2. 中獎獲得的收入,或者政府發放的補貼收入,通常會比工作獲得的收入更容易花掉
3. 很多人太在意「配息」,但「股息」和「本金」其實都是自己的資產,「本金成長」往往比「高股息」更重要
因此,我們也可以運用心理帳戶的特性,幫助我們抑制支出,更容易存到錢。
舉例:因為刷卡支付而容易超支的人,平常可以少用信用卡支付;將收入放在不同的功能帳戶(譬如儲蓄帳戶、買房帳戶、財務自由帳戶等)內,避免把錢花掉。
#12. 後見之明:誤以為事前可預測
後見之明(Hindsight Bias),又稱為「後視偏差」,會幫助人們建構出一個「對過去決策似乎是合理」的事後法則,導致對自己的決策能力感到「過度自信」,產生了「事情是可以預測」的錯覺。
因此,它又稱為「事後諸葛」或「事後孔明」。
● 先見之明:指具有「提前預測結果」的能力
● 後見之明:指「誤以為」或「故意讓人以為」具有「提前預測結果」的能力
譬如:
1. 當市場下跌時,人們常會說「我早就知道會下跌」;當市場上漲時,人們也常會說「我早就知道會上漲」;但事實上,人們無法在事前預測市場的漲跌。
2. 前陣子我看到一篇報導,有人30年前買了台積電並鎖進保險箱,現在賺進上億的財富,於是有達人建議,存股前要先練習忘掉股價;但事實上,30年前很少人會認為台積電是值得存股的標的,如果買到其他股票,大部分過了30年後都跌得一文不值,甚至早已下市。
重點整理
傳統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的,但現實生活中,人不是完全理性,所以出現金融行為學來解釋這些現象。
投資理財時,要避免因為心理偏誤而做出不適合的決策,而常見的投資認知偏誤可參考如下:
類別 | 說明 |
確認偏誤 | 只看到我們想看的 |
近因偏誤 | 把最近發生的事當成原因 |
近鄉偏誤 | 認為自己的國家最好 |
處分效應 | 太早停利、太晚停損 |
定錨效應 | 太過倚重或鎖定既得資訊 |
從眾效應 | 跟著許多人做決定 |
損失趨避 | 不賠錢比賺錢更重要 |
過度自信 | 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 |
沉沒成本 | 無法放棄已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|
結果偏誤 | 以成敗論英雄 |
心理帳戶 | 相同金錢,卻出現不同價值 |
後見之明 | 誤以為事前可預測 |
以上的認知偏誤,哪一些你曾經有同樣經驗呢?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囉!
延伸閱讀
- 《只是投資失利,又不是世界末日》讀後心得:一本終結投資虧損的療癒心理學
- 指數化投資是什麼?與主動投資差異在哪?有何優缺點?這些證據都告訴你:該做ETF被動投資了!
- 主動選股比被動投資績效更好嗎?主動投資其實不是用能力換來的,而是用更高風險換來的!
- 不喜歡指數投資的人,具有什麼樣的特性?測測看,看你偏向被動投資或主動投資?